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版)
一、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机械专硕学位点立足汽车行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技术、智能驾驶与主动安全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精密测量技术7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创建覆盖培养全过程的双导师队伍。现有校内导师119人,其中84人具有博士学位,企业导师86人。建成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设有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获批国家首批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建成了11个省级研究生实践基地。近3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4项,横向项目120多项,获1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4项。
二、培养目标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面向区域经济和汽车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我校“围绕汽车产业链”办学特色,立足于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综合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将汽车与电子、信息、材料、动力等方面技术相结合,汽车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综合渗透。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在机械工程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工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的培养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正确的技术伦理价值观,具备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洞察学科前沿技术,熟悉本领域的相关规范,具备在本学科的某一方向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研究与开发、工程实施及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具备口头及书面交流能力,能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团队中工作与交流。
(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实现职业发展。
三、研究方向
本校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一)智能制造技术。围绕汽车设计及制造和汽车装备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需求,以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理论的前沿发展,开展设计数字化、制造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和检测装备智能化、设计和制造过程优化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二)精密测量技术。以精密机械、现代光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测试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分析和控制理论等为基础,开展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装备等方面的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
(三)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围绕变速器、差速器、减振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与服役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摩擦学等问题,主要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优化、振动分析与控制、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四)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以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目标,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产业化、车身电子以及车载网络总线等方面技术开发与应用。
(五)汽车轻量化技术。以汽车产品设计开发流程为主线,将轻量化开发的理念贯穿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通过CAE仿真技术和相关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并应用轻量化设计对汽车结构刚强、碰撞安全性、NVH特性、耐久性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六)智能驾驶与主动安全技术。研究车辆与道路环境感知建模,以及车载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各类工程应用;研究“人车共驾”及“无人驾驶”模式下的各类驾驶决策模型搭建与调试;围绕汽车动态性能联合仿真、硬件在环仿真技术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研究基于智能驾驶决策的汽车动力学控制策略开发;研究底盘线控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的系统工程开发与应用。
(七)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结合汽车纵向、侧向、垂向动力学与现代控制理论及汽车产业应用技术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汽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汽车(汽车列车)智能转向与稳定性控制;汽车智能底盘控制;汽车主动/半主动悬架开发与控制;汽车动力性能测试技术等。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研究生学制3年,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具体措施:
(一)课程学习是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学校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学校或企业开展。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
(二)实践环节是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采用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学位论文是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利用校企共建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工程应用性能力的培育。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五)导师指导是保证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校级研究所或学科创新团队和企业联合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学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部分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攻读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总学分 |
≥34学分 |
学位课 |
≥20学分 |
公共学位课≥12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 |
非学位课 |
≥7学分 |
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 |
必修环节 |
7学分 |
学术活动1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
补修课 |
-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1~3门,不计入总学分。 |
具体课程设置请见附表 |
七、必修环节
(一)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5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二)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安排在第3~4学期,研究生直接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或科研工作。实践内容包括项目认知、项目规划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学习,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目标。专业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通过考核者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成效。学院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依据培养计划对其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专业实践、论文开题及研究进展、小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评优的重要依据。
中期考核工作在第4学期完成,具体要求参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评审和答辩。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必须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选题,选题必须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二)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1.研究生应按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标准要求进行开题。论文开题需由研究生本人提交书面报告,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要求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时间可适当延长。
2.研究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的文献综述。要求阅读文献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综述的内容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和内容等。
3.开题报告按学校统一格式进行撰写,内容包括:论文题目;课题来源及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现有研究条件和工作基础;参考文献目录;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等。当研究的课题是一个集体项目时,需要在开题报告中说明本人在其中承担的内容和估计工作量。
4.举行开题报告会,要求有3-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组成专家组(建议由导师组成员组成),对论文开题工作进行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组长不能由该研究生的导师担任。未通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不允许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具体要求参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
(三)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是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完成。检查内容包括:学生论文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后阶段工作技术问题的预测;审查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研究计划等。导师组要根据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写出评语,并给出具体的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包括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的研究生,指导老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研究措施和要求。
(四)论文撰写
规范学位论文撰写,遵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执行;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关于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遵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规定》执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环节,论文全文重复率不得高于15%。
(五)论文评审及答辩
1.论文评审:论文作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论文须有2位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
2.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试行)》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总积分不低于20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总积分不低于10分。
3.答辩委员会须由5位及以上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十、学位授予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有关规定,经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标准,可授予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34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学位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 |
2 |
36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必修 10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工程伦理 |
1 |
16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论文写作指导 |
1 |
16 |
2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研究生英语读写1 |
2 |
32 |
1 |
外国语学院 |
研究生英语读写2 |
2 |
32 |
2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口语 |
1 |
16 |
1 |
外国语学院 |
矩阵论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2学分 |
数值分析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数理方程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专业 学位课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3 |
48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8学分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3 |
48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匹配与设计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传动系统智能设计 |
3 |
48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汽车工程仿真 |
3 |
48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非学位课
|
素质选修课程 |
学科前沿技术讲座 |
1 |
20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1学分 |
音乐素质理论与实践 |
1 |
16 |
2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Photoshop人物图像美化技术 与实践 |
1 |
16 |
1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知识产权 |
1 |
16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业 选修课 |
现代控制工程 |
2.5 |
40 |
1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4学分
|
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基础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无人驾驶技术基础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实验优化设计 |
2 |
32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优化理论与应用 |
2 |
32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CAE软件应用技术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 |
2 |
32 |
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复合材料力学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振动与测试 |
2 |
40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2 |
32 |
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技术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器视觉原理与应用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高等动力学 |
2 |
32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专硕工程能力专题实践 |
2 |
8周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必选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 |
1 |
|
|
|
必修7学分 |
专业实践 |
6 |
|
|
|
补修课程 |
汽车构造 |
|
64 |
|
汽车工程学院 |
同等学力补修3门,跨专业补修1-3门,不计学分。 |
汽车理论 |
|
64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设计 |
|
40 |
|
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基础 |
|
32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
40 |
|
机械工程学院 |
现代工业工程 |
|
16 |
|
机械工程学院 |
说明:
1、工程能力专题实践主要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开展的专题实践,以课程设计形式学习,共8周。
2、公共学位课数学类课程学分可以抵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3、专业学位课学分可以抵专业选修课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