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位于学校西南部分,始建于1979年,是学校最早成立的系部之一,2013年正式更名汽车工程学院。学院下设六个本科专业,即车辆工程、车辆工程(中英合作)、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2025年1月,学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设置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和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由汽车工程学院牵头建设。
汽车工程学院是全国较早设置汽车专业的本科院系之一。学院立足于湖北汽车产业链人才需求,支撑国家汽车产业升级工程需求,打造以车辆产业需求为中心,涵盖车辆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六大专业的学科体系。学科特色鲜明,车辆工程等学科优势突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汽车现代设计4个稳定学科特色方向。
汽车工程学院办学特色鲜明,重视产教深度融合、确保实践育人导向、扎根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办学特色与专业奠基人孟少农院士密不可分。孟少农院士在建校之初便提出“善教、善践、善用、善行”的教育思想,学院秉承此思想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努力,形成了现有的工程教育为重点的教学团队。
汽车工程学院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凝聚了具备浓郁汽车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罗永革教授为核心、以冯樱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科研教学团队,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8.9%,博士占比48.1%,包含省级教学名师2人,3支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并依托团队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一流课程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院拥有“汽车产业实验实训国家级教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平台;“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传动控制技术创新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0余个,实验室仪器设备达5000余台(套),总值达6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达8000㎡。依托平台,承担国家863等科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120多项。
学院构建“三维联动”育人新格局,通过学科竞赛锻造实践能力,依托文化传承厚植家国情怀,深化校企合作培育创新基因,形成“以赛促学、以文化人、以创践行”的育人生态。在学科竞赛方面,HUAT方程式车队3次斩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并代表中国队3次亮相德国赛道、2次征战日本,刷新了中国车队在此项赛事中的记录。智能车队在教育部A类赛事Freescale智能汽车竞赛中实现"五连冠",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在实践育人方面,"启为创新"团队蝉联三届团中央"全国百强实践团队",累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60余项,其《非遗在路上》纪录片上线人民网总站首页。30余名志愿者获评"十堰市五星级志愿者",“读懂中国”“百生讲坛”等文体活动中也硕果累累,获省级奖项12项。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毕业五年平均薪酬居省属高校前列 。
汽车工程学院自1985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学科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车辆工程成为省品牌专业;2011年车辆工程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2012年获批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同年获批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开启中英合作办学;2018年车辆工程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获批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批首批50个国家级产业学院。学院将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瞄准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重点布局汽车产业升级方向,打造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同时深化产教协同,推进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闭环生态。同时,拓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汽车行业领军人才,力争建设成为国内特色鲜明的一流汽车工程学院。
(数据更新截至2025年3月)